半導體

Google量子電腦很強,但威脅不了NVIDIA

Google量子電腦很強,但威脅不了NVIDIA
  • Published2024-12-24

Google在2024年12月推出新一代量子晶片Willow,立刻引起科技產業一片譁然。這款號稱能在5分鐘內完成傳統超級電腦要算上10萬億億年的量子電腦,確實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突破。不過,這樣的成就是否真能撼動目前在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市場獨占鰲頭的NVIDIA,其實相當值得討論。

量子電腦和一般電腦的運作原理完全不同。傳統電腦使用的位元只能是0或1,就像是個開關非開即關;量子電腦使用的量子位元則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理論上能處理更複雜的運算。正是這種特性,讓許多人開始擔心量子電腦是否會威脅到NVIDIA在高效能運算市場的地位。

先講結論,在不短的未來量子運算還威脅不了NVIDIA的市場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清楚認識到,看似威力驚人的技術創新,在實際應用時往往面臨更多難以跨越的障礙。

量子運算的重大突破

Google這次發表的Willow量子晶片,在多個層面都展現出重要進展。首先在硬體規格上,Willow配備105個量子位元,較前一代產品提升五倍效能。更重要的是,這款晶片成功克服了量子運算長期以來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錯誤修正。

在效能展現上,Willow完成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基準測試。它只用了5分鐘就完成了一項運算,就算是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要完成相同的運算也需要長達10萬億億年。這個天文數字般的差距,充分展現了量子運算的潛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Willow在錯誤修正方面的進展。傳統上,量子位元越多,錯誤發生的機率就越高,這也是量子電腦難以實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Willow展現出隨著量子位元增加,錯誤率反而降低的特性。Google的研究團隊透過擴展量子位元的網格規模,從3×3增加到5×5再到7×7,每次擴展都使錯誤率減半,這是量子運算發展歷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現階段的實務限制

儘管Willow展現出令人驚豔的效能,但要達到實際商業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首要的技術限制是運作環境要求,量子電腦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下運作,這種嚴苛的條件大幅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場景,難以擴大規模。

在穩定性方面,即使有了錯誤修正的重大進展,要達到商業運用所需的可靠度,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目前的量子運算系統仍然相當脆弱,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包括微小的材料缺陷、游離輻射,甚至是宇宙射線都可能影響其運作。

商業化進程更面臨市場定位的問題。Google目前採取技術優先的策略,著重在完善量子運算技術本身,而非急於推出商業產品。這個審慎的態度顯示,量子運算要達到實際可用的階段,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NVIDIA的優勢地位

相較於量子運算的未來性,NVIDIA在當前市場具有無可取代的優勢。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領域,NVIDIA的GPU不僅擁有成熟的硬體架構,更建立了完整的軟體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包含了大量的開發工具、函式庫和最佳化框架,使開發者能夠輕易地運用GPU進行各種運算任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量子運算的發展反而強化了NVIDIA的重要性。Google正在使用NVIDIA的GPU來進行量子位元設計的模擬工作,這些模擬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原本需要數週的運算。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顯示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量子運算與傳統GPU運算將會並行發展,而非互相取代。

運算技術的現實考驗

說穿了,Google這次的量子運算突破,距離真正能威脅NVIDIA的地位還差得遠。想想看,量子電腦需要超低溫才能運作,成本高得嚇人,連維護都是一大挑戰。更別提那些聽起來很厲害的運算能力,根本還沒有實際商業應用的切入點。

NVIDIA的GPU已經深植在各行各業,從遊戲玩家到AI研究人員,都離不開它的產品。相反地,量子電腦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昂貴的實驗室玩具。更諷刺的是,Google要開發量子電腦,還得仰賴NVIDIA的GPU來做模擬運算,這情況短期內也不會改變。

坦白說,Google的量子運算技術即使再進步十倍,也不可能在幾年內動搖NVIDIA的市場地位。目前的情況比較像是,量子電腦還在學走路,而NVIDIA的GPU已經在超級高速公路上開跑車了。除非量子電腦能夠突破實用化的重重障礙,否則這種「威脅論」恐怕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照片來源:Google

Written By
林 宗輝

媒體累積經驗超過15年。曾在Digitimes任職,擁有5年科技產業記者與技術編輯經驗、超過6年半導體產業分析工作經歷;曾在證券市場從事投資分析工作;曾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深科技)擔任研究經理;曾為財訊雙週刊撰寫產業與財經分析文章,現為波士頓Arthur W. Wood Company Inc公司半導體分析師。專長於半導體產品技術分析,市場規模估計、產銷追蹤預測、物料成本估計、技術優勢分析與競爭優勢及戰略分析等,對半導體產品技術與行銷手法有深入的研究。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